【深度报告】全国水泥市场发展走势回顾、展望与对策建议 -2024欧洲杯官网

 【深度报告】全国水泥市场发展走势回顾、展望与对策建议 -2024欧洲杯官网
手机号/微信登录

【深度报告】全国水泥市场发展走势回顾、展望与对策建议

更新日期: 2024年03月29日 作者: 陈柏林 梁喜琴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字体: 】
摘要:2023年是经历了三年疫情防控后的首个年份,中国经济总体恢复向好,但也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的压力,水泥行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总体呈现出“需求持续萎缩、价格深度下跌、效益严重下滑”的运行特征。

一、全国水泥市场回顾与分析

(一) 全国水泥市场运行现状

2023年是经历了三年疫情防控后的首个年份,中国经济总体恢复向好,但也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的压力,水泥行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总体呈现出“需求持续萎缩、价格深度下跌、效益严重下滑”的运行特征。

1. 需求端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水泥产量约20.23亿吨,同比下降0.7%(同口径),按照全口径产量计算,水泥产量较上年同期下降4.5%,较2014年峰值减少4.6亿吨,近两年同比累计下降约3.4亿吨,需求骤降使水泥行业快速陷入低谷。

从六大区域市场来看,需求呈现出“北增南降”的特征,北方区域水泥需求恢复好于南方区域。北方三大区域水泥产量经过前两年的下降之后均止降回升,实现正增长,而华东和中南近两年则持续下降,西南连续三年出现下降,但降幅均有收窄。根据全口径计算,华东和中南的降幅分别达5%和 10%。

2023年,基础设施投资作为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同比增长5.8%,是拉动水泥需求的重要支撑。

房地产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期,房地产投资和新开工面积大幅下降。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9.4%, 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新开工面积连续四年下降,2023年同比下降21%,已连续两年降幅超20%。

2023年全国水泥市场需求持续萎缩,水泥产量降至2011年以来最低水平,且为行业首次连续三年持续负增长,表明市场需求下行趋势已初步形成。

需求持续萎缩的主要原因:一是房地产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期,房地产投资和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大幅下降,房地产领域水泥需求骤减;二是受地方债务压力较大影响,基建项目资金不足,工程项目施工进展缓慢,旺季需求弱化;三是华东和中南两大水泥消费核心区域需求出现大幅下滑。

2. 供给端

中国水泥协会信息研究中心初步统计,2023年新点火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7条,年设计熟料能力2492万吨。截止到2023年底,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熟料设计产能18.4亿吨/年,实际产能突破21亿吨。2023年全国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为59%,较上年下降约7.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75.1%)16.1个百分点,其中华东和中南地区降幅较大。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

2023年全国多地加大错峰生产力度,以缓解库存压力,但效果甚微。由于水泥需求整体趋弱,旺季恢复不佳,市场信心缺失,叠加部分地区产能释放,市场有效产能增加,水泥库存持续高位运行,高库存导致区域市场竞争加剧,无序恶性价格竞争抬头。

3. 水泥市场价格

2023年全国水泥市场平均价格的走势特征为:前高后低、深度下跌、回升乏力,价格中枢下移。

据中国水泥协会数字水泥网监测,2023年全国水泥市场平均成交价为394元/吨(p.o42.5散),同比下跌15%,价格处于近六年最低水平。

从月度价格走势来看,1-3月需求有所恢复,价格呈现微弱上涨,4-9月价格一路走低,9月份价格最低降至356元/吨,较上年末下跌84元/吨,跌幅约达19%,10月份以后价格开始出现反弹,但上涨幅度不大,12月份价格回升至380元/吨,同比下跌59元/吨,跌幅13.5%。

● 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

一是需求萎缩。受地产下行拖累,新开工面积大幅下降,全国水泥需求仍呈下降趋势,供需矛盾扩大;二是错峰生产对供给端调控效应减弱,水泥库存居高不下,市场压力加大,价格回升困难;三是市场信心缺失,竞合意识淡薄。企业更加注重保住市场份额,稳量抢量意识抬头,导致竞争加剧;四是在需求较弱的情况下仍有新点火产能释放,实际有效产能扩大,加剧了产能过剩。

2023年,水泥市场平均价格降幅略小于动力煤价格降幅,但动力煤价格仍处于高位,水泥市场平均价格与动力煤的价差达461元/吨,巨大的价差严重侵蚀了水泥行业的利润空间,叠加市场需求下滑,水泥行业的成本传导能力减弱,行业盈利陷入低谷。

4. 水泥行业效益情况

2023年,水泥市场量价齐跌,原燃材料成本居高不下,行业盈利空间持续受到挤压,行业效益大幅下滑,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双双降至较低水平。全国累计水泥销售收入约7400多亿元,同比呈两位数下降,降幅为17%左右。全国水泥利润总额预计约为320亿元左右,同比下降约50%。全国累计水泥销售收入创2011年以来最低,利润总额在上一年大幅下降60%的基础上再次腰斩,创近16年以来最低水平,企业亏损面扩大。

在重点跟踪的20家以水泥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中,前3季度业绩实现盈利的公司有15 家,出现亏损有公司有5家;净利润较上年下降的公司有18 家,占90%,其中净利降幅大于50%的公司有7 家,占35%,净利降幅大于30%的公司有12家,占60%,上市公司净利润降幅几乎均超过两位数;净利润实现增长的公司仅有两家。

5. 2023年行业运行总结

2023年水泥行业总体呈现“需求持续萎缩、价格深度下跌、效益严重下滑”的运行特征。

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需求持续下降,特别是水泥消费核心区域华东和中南降幅较大,需求跌出高位平台区;

2、错峰生产对供给端的调控效应减弱,库存全年持续高位,旺季价格回升受阻;

3、市场信心缺失,竞合意识淡薄。在需求下降的环境下,企业更加注重保住市场份额,“降价抢量”成为市场主导,导致竞争加剧,价格持续下降。

4、在需求较弱的情况下仍有新点火产能释放,实际有效产能扩大,加剧了产能过剩。

5、近年来,煤炭等原燃材料价格上升,叠加“双碳”背景下,水泥行业能耗排放压力增强,环保投入加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持续上升。

6、行业去产能举步维艰,在需求下行趋势下,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

7、产业集中度提升困难,成本传导能力较弱,行业效益得不到保证。

(二) 全国水泥市场需求演变历程

根据我国建国以来水泥行业的发展变化,水泥市场需求主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 水泥行业起步至稳步发展阶段(1949~2000年)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水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原材料,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至2000年,水泥产业经历了从起步到稳步发展阶段。1949年,全国水泥产量只有66万吨,经过35年的发展,1983年首次突破1亿吨,之后,水泥需求稳步增长,至2000年全国水泥产量达近6亿吨,年产量较1983年增长4.3倍,水泥需求量年均增长约2800万吨。

2.水泥需求高速增长阶段(2001~2013年)

2001年至2013年,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达10%以上,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年均增长21%,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24%。这期间也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投资最多、力度最大、发展最快的时期。其中,2001至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9.5万亿元,年均增长20.2%,超过了1981-2000年20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我国新建公路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万公里(超过2000年以前的高速公路长度总和),新建铁路投产里程7063公里。

“十一五”时期,全国gdp年均增长11.2%,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入快速增加,城镇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2.1万亿元,年均增长21.8%。其中,铁路运输业累计投资年均增长46.0%;城市公共交通业累计投资年均增长37.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投资年均增长28.7%。全国新建铁路1.6万公里,新建公路63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3.3万公里。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高位增长的带动下,水泥需求也进入快速上升阶段,全国水泥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01年全国水泥产量6.64亿吨,至2005年达10.6亿吨,首次突破10亿吨,2011年全国水泥产量突破20亿吨,再次迈上一个新台阶。2013年全国水泥产量达24.2亿吨,处于历史高位。2001-2013年全国累计水泥产量约为185亿吨,是建国以来至2000年(共计51年)累计水泥产量的2.7倍,年均增长约1.4亿吨,复合增长率为11%。除2008年和2012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水泥产量同比增速为2.9%和5.7%外,各年水泥产量同比增速均达10%以上或接近10%,其中最高增速达18.9%。2001年-2013年全国水泥需求整体处于高速增长期。

3. 需求进入高位平台期阶段(2012~2021)

2012-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这期间,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受“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影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但在2019年以前,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在合理的运行区间;2020年起受新冠疫情影响,经济增速大幅放缓。2012年起,我国gdp结束了近十年约10%以上的高增长,增速逐级下降。2012-2015年全国gdp同比增速降至8%以下;2016-2019年全国gdp同比增速降至7%以下;2020年开始,受疫情冲击影响严重,gdp增速降至2.2%,2021年强化复工复产,经济加快恢复,gdp增速在上年低基数基础上实现增长8.4%,两年平均增长5.5%,降至6%以下。

虽然经济增长放缓,但作为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基础设施投资仍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其中,2012-2017年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呈现两位数高增长,2018-2021年,基建投资增速大幅下降,但仍保持低速增长。2012-2015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有三年出现大幅下降,但基建的高位增长弥补了房地产新开工不足的影响,2016-2020年房地产投资保持仍较强的韧性,总体呈现较高的增长水平,新开工面积保持较高的水平,基建、房地产共同拉动水泥需求维持高位。2014年全国水泥产量达到峰值(24.76亿吨),之后水泥产量总体呈现低速增长或负增长。2012-2021年水泥市场需求基本保持在22~24.8亿吨之间,期间只有2018年因基建设投资增速大幅下降,水泥产量降至22亿吨以下至21.8亿吨,高位平台期维持了十年,2020年和2021年虽然受到疫情的严重冲击影响,但在推动加快复工复产,确保经济稳增长的作用下,水泥市场需求达到了23.6亿吨高位。

分析认为:2012年至2021年是水泥需求的高位平台期,持续时间为十年,平台期的年产量约为22-25亿吨。

4. 需求进入下行期(2022年起)

2022年全国水泥市场需求大幅跳水,2023年持续呈现大幅下降,需求跌出平台区下轨,预示水泥需求进入下行期。

2022年,受疫情散发多发、极端高温天气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等影响,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我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为发挥经济稳增长的作用,基础设施投资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为拉动水泥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房地产投资和房地产新开工面积持续大幅下降,地产端水泥需求大幅萎缩,叠加受疫情和地方资金紧张影响,部分基建工程项目施工放缓,基建对水泥需求的拉动未能弥补地产端需求下滑的影响,导致水泥需求出现骤降,全国水泥产量降至21.2亿吨,较上年减少2.4亿吨,降幅达10.8%。

2023年房地产市场持续探底,房地产新开工面积持续呈两位数大幅下降,且受地方化解债务风险影响,基建工程也出现资金不足现象,水泥市场需求持续大幅萎缩,全国水泥产量较上年减少约1亿吨,两年内减少3.4亿吨。

5. 需求总结

总结建国以来水泥市场需求变化,1949年至2000年是水泥行业起步和稳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经历了51年,全国水泥产量从建国之初的66万吨发展至2000年的近6亿吨,年均增长约1200万吨;2001年至2013年是水泥需求高速增长阶段,全国水泥年产量从不足6亿吨上升至24.2亿吨,年均增长1.4亿吨,13年间累计水泥产量是1949-2000年(51年)的2.7倍;2012年至2021年水泥市场需求进入高位平台期,全国水泥产量基本保持在22-25亿吨之间,这一阶段维持了十年之久;2022年水泥市场需求跌出高位平台区,全国水泥产量降至22亿吨以下,2023年需求继续下行,全国水泥产量降至21亿吨以下,创近13年以来新低。

全国水泥需求的下行趋势已经形成。从下游需求来看,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深度调整中,尚未企稳,且受地方债务风险影响,基建工程项目也存在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近期,十二省市全面暂缓基建项目对水泥需求也将带来负面影响。总体来看,水泥需求仍将呈现出持续下行的态势,2024年预计下降3%~5%,降至20亿吨以下。

(三) 全国水泥市场供给端变化趋势

1. 历年水泥熟料产能变化

1.1 新型干法水泥产能

受水泥需求的快速拉动,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从本世纪初不足1亿吨/年,经过15年的高速发展,到2015年已经突破18亿吨/年。其中,从2008年至2012年是新型干法水泥增长最快时期,5年间新增年熟料产能总量9.8亿吨,年平均新增接近2亿吨,产能总量占现有产能的54%。

2015年以后,受国家对产能严控影响,每年的新点火产能总量逐步快速缩减,且主要以产能置换升级为主,2016~2023年我国熟料设计总产能维持在18.3-18.4亿吨高位波动。但由于产能置换政策存在漏洞,导致僵尸产能起死回升,未能堵住置换生产线产能规模扩大的问题,实际产能依旧在增长。另因政策中允许跨区域产能置换,所以东北、华北、西北如辽宁、内蒙、山西、新疆等地大量闲置产能被置换到南方的华东、华南等地市场,导致对于南方地区而言属于净新增,使得行业过剩程度进一步加剧。

1.2 日产能规模不断上升

我国庞大的水泥需求体量和同质化的产品特性,使得大规模产能布局具有明显成本和竞争优势,有效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2010年我国新型干法日产平均规模仅有2900吨,到2023年已经上升到3846吨。截止到2023年,日产4000吨及以上产能占到总产能的69%,日产2500吨以下仅占3%。

2. 产业集中度

根据中国水泥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6至2016年间,我国前十大企业水泥熟料产能集中度呈现持续上升走势。2006年,产能集中度仅为16%,到2016年提升到57%,增长了41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大型企业间兼并重组,促使了行业集中度的快速提升。

2016年1月,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公司和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正在筹划战略重组事宜,至此,两大水泥央企整合大幕正式拉开;重组前中国建材集团资产总额超过4300亿元,中国中材集团资产规模超过1160亿元,重组后新的集团资产总额超过5500亿元,营业收入将超过3000亿元,成为集科研、制造、流通为一体,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重组前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中材集团分别拥有水泥熟料设计年产能3.13亿吨和8700多万吨,重组后的中国建材熟料产能超4亿吨,约占全国熟料总产能的五分之一,水泥产能达到5.3亿吨以上,熟料产能规模高居全国榜首。

2016年4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气污染防治、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政策精神,北京金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金隅集团)与唐山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唐山国资委)正在筹划战略合作。华北地区两大水泥集团-金隅股份与冀东水泥的战略重组正式启动。两大集团的合并首先改写了水泥行业前十的竞争格局,对京津冀地区乃至华北水泥市场的竞争格局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冀东和金隅2015年水泥熟料产能分别位居我国第六位和第十位,合并后排名迅速攀升至全国第三位,两大集团战略重组后,金隅冀东合计熟料设计年产能规模达1亿吨以上,熟料产能布局覆盖全国12个省(市区)。重组后的冀东水泥在京津冀地区的熟料产能占比接近60%,水泥产能占华北地区的50%。金隅股份和冀东水泥的重组迅速提升了区域市场集中度,改变了华北水泥市场的竞争格局,京津冀市场水泥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冀东水泥已实现当年扭亏为盈的经营业绩。金隅冀东跨区域整合成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成功典范。

2017-2023年我国前十家产能集中度在57% ~ 58%,保持稳定。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水泥区域特征较为明显,不同地区产能集中趋势有所区别。数据显示,30个省前五大企业水泥熟料产能集中度中,2017年至2023年间,出现回落的省份共有19个,其中跌幅排在前四位的是广西、宁夏、陕西和贵州,分别下降23%、14%、11%和10%。产能集中度有提升的省份有7个,主要是河南省,为增长了6%,排在首位;新疆省提升了1.4%,居第二位。

截止2023年底,我国分省前五大企业水泥熟料产能集中度达到100%的4个省市自治区,分别是北京、天津、海南和西藏;80-100%的区域有5个,分别是吉林、黑龙江、青海、安徽、江西;50-60%的区域有5个,分别是福建、贵州、广西、云南;50%以下的省份现存一个,山西省;其他省份均在60%-79%。

3. 产能过剩情况

据数字水泥网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我国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总体呈现震荡回落态势。2010年我国水泥行业受益于宏观经济向好、房地产和基建同时发力,水泥市场呈现了供销两旺局面,行业产能利用率一度最高达到85%。2011-2015年,产能利用率处于回落走势,特别是2015年产能利用率仅有67%,处于近十年的次低水平,该阶段下滑主要是受到了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双重挤压,水泥熟料新增产能仍在继续投放,而水泥需求却出现负增长。

2016至2020年间,我国水泥行业熟料产能利用率出现阶段性回升;2021至2022年间,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再现下滑走势,2023年,我国水泥行业熟料产能利用率为59%,较2010年高峰时期回落26个百分点,成为有史以来最低水平,已大幅低于国际水平,且早期的“南强北弱”格局被打破,区域之间差异不断缩小,行业已经形成了长期性、全局性产能过剩。

4. 产业相关政策对行业影响

2016年,国家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中,“去产能”被列在首位。水泥产能过剩严重阻碍了行业可持续发展,去产能成为行业的主要攻坚任务。实践证明,产能置换、错峰生产、环保能效政策成为水泥行业利用市场化、法治化推动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的有效手段,有力促进了行业效益的持续增长和发展质量的提升。

4.1 产能置换实施办法

2021年7月,工信部印发《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2021修订版)》(工信部原〔2021〕80号)。重点提出:位于国家规定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实施产能置换的水泥熟料建设项目,产能置换比例分别不低于2:1;位于非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水泥熟料建设项目,产能置换比例不低于1.5:1。

修订后的政策内容与工信部原〔2017〕337号相比发生显著变化,一是提高了水泥项目产能置换比例,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水泥项目由1.5:1调整至2:1,非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由1.25:1调整至1.5:1。二是加大低效产能压减力度,对产业结构调整目录限制类的水泥产能以及跨省置换水泥项目,产能置换比例一律不低于2:1。三是鼓励固废综合利用,湖北、贵州等五省磷(钛、氟)石膏生产水泥项目产能可实施等量置换。

产能置换政策对推动水泥行业技术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政策制定的目的是作为行业淘汰落后和化解产能过剩的调控手段,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置换标准过松,核定产能依据不科学,置换的实际产能严重高于标称产能,导致实际产能大量增加、大量僵尸产能激活,尤其是异地置换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了贵州、云南、湖南和广西等省份的产能无序扩张和严重过剩,置换政策背离了政策制定的初衷。

4.2 错峰生产政策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18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促进构建北方四省一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水泥和采暖错峰生产协调机制的提案》,提出在秋冬季采暖期间统一停止水泥窑熟料烧成工序的生产,与供暖锅炉进行错峰防止污染物排放叠加的建议。同年6月,张高丽副总理在经济日报《经济内参》第69、70、71期有关水泥错峰生产报道上作出重要批示。2014年9月2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环境保护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环境保护局联合印发《关于实行水泥错峰生产有关要求的通知》。

2015年11月13日,国家工信部、环保部联合印发《关于在北方采暖地区全面试行冬季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工信部联原函〔2015〕542号)。2016年10月25日,工信部联合环保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工信部联原函〔2016〕351号),就落实国办发〔2016〕34号文件精神,做好2016—2020年期间水泥错峰生产进行部署,为未来五年错峰生产工作常态化奠定了基础。

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常态化错峰生产的通知》,推动全国水泥错峰生产地域和时间常态化,其中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每年自11月1日至次年3月底;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每年自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每年自12月1日至次年3月10日;其他地区应结合本地实际,在春节、酷暑伏天、雨季和重大活动期间开展错峰生产。各地区可根据以上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及空气质量情况进一步明确具体错峰生产时间。通知要求,加强部门协调,加大环保监督检查力度。

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因业施策的水泥错峰生产政策,有效化解了一部分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推进了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行业自律诚信,一定程度上维护市场供需动态平衡,助力行业效益稳增长。

4.3 环保能效政策

近些年,随着国家环保整治力度加大,水泥生产能耗排放标准不断提升,依据《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产业政策,水泥熟料生产规模偏低的生产线,一些即使通过技术改造也很难达到排放标准要求的新型干法生产线,被行业默认为相对落后的低效产能,未来可能通过产能减量置换淘汰或更新换代。

5. 分析结论

中国水泥工业伴随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产销量多年连续保持世界第一,但也正是由于发展过于迅猛,水泥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并且后续愈演越烈,2023年,我国水泥行业熟料产能利用率仅有59%,与发达国家差距十分明显。

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当水泥行业需求处于平台期或稳定期时,错峰生产和行业自律的效用可以实现最大化;但当需求处于下滑趋势时,错峰生产与行业自律往往容易被破坏,边际效用不断递减。因此,原有的错峰力度需要进一步增强,需要结合各省实际,统筹考虑节能减排、转型升级,优化错峰生产方案。需要加大错峰生产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力度,才能达到自律效用最大化。

产能置换明减暗增,去产能效果并不明显。存在置换标准过松,核定产能依据不科学,置换的实际产能严重高于标称产能的问题,导致实际产能大量增加,背离了政策制定的初衷。要严控存量产能置换,结合能耗双控,主要是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双控要求,进一步提高置换标准,加强对生产线规模大小的严格监管,并叫停跨省置换政策才能发挥去产能的作用。

对比国际水泥成熟市场的竞争格局而言,我国水泥产业集中度依旧过低,前10家仅占58%,需要进一步提升至80%以上。持续提升行业集中度水平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然规律。

(四) 近十年全国水泥市场价格走势

1. 水泥价格走势

近十年来,全国水泥市场价格可谓跌宕起伏,经历了“持续走低、触底回升、快速上涨、平稳波动和高位深度下跌”的过程。2014-2015年水泥价格持续下跌;2016-2017年水泥价格触底回升、持续上涨;2018-2021年(前8个月)水泥价格在一定区间内平稳波动;自2021年9月份水泥价格出现暴涨至高位后,2022-2023年呈现高位深度下跌。

2014年至2015年,全国月度水泥市场平均价格连续两年一路走低,由2014年1月最高373元/吨下跌至2015年12月的257元/吨,累计跌幅达31%。下跌的主要原因是,新建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集中释放,产能过剩严重,且小规模企业众多,产业集中度低,为抢占市场份额,低价恶性竞争激烈。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提出水泥行业严禁新增产能,对淘汰落后产能提出了要求,并将推行错峰生产纳入文件之中。《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在采暖地区的采暖期全面试行水泥熟料(含利用电石渣)错峰生产,缩短水泥熟料装置运转时间,压减采暖地区熟料产能,其他地区水泥熟料装置在春节期间和酷暑伏天也应错峰生产。至此,水泥行业执行错峰生产有了政策支持,对于水泥供给端的调控及化解产能过剩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6年,水泥行业两大央企和两大地方国企分别实施了战略重组,中国中材集团无偿划拨进入中国建材集团,两大集团合二为一;金隅集团成为冀东水泥的控股股东,从而提升了华北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的市场主控能力,北方地区的市场竞争环境大幅改善。两起重大重组事件的发生,使得全国前十水泥集团产业集中度有了明显提升,水泥市场竞争格局发生演变,推动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向市场竞合方向转变,水泥价格出现了回升向好的态势。

2016年初,全国水泥市场平均价格触底回升,此后水泥价格一路上涨,至2017年末价格上升至415元/吨,这是自2012年以来月度全国水泥市场平均价格首次突破400元/吨,2018年至2022年连续六年价格保持在400元/吨以上。期间, 2021年四季度在大宗商品及煤炭等原燃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带动下,水泥价格出现暴涨;2022年需求骤降,水泥价格高位回落,但仍维持在400元/吨以上;2023年需求继续萎缩,库存居高不下,市场再次上演低价恶性竞争,水泥价格继续深度下跌至400元/吨以下低位,月度水泥市场平均价格最低降至356元/吨。2018年-2021年8月份,常态化错峰生产形成,全国水泥市场平均价格总体保持平稳波动,月度平均价格基本围绕420~470元/吨之间波动,也是行业效益最好的时期。2022-2023年随着需求的大幅下滑,市场平稳的格局被打破,价格降至低谷,行业效益大幅下降。

2. 水泥价格与煤炭价格对比

2014-2016年,水泥价格处于低位,与煤炭价差约为100-115元/吨;2017-2018年水泥价格持续上涨,但由于煤炭价格的涨幅大于水泥价格涨幅,水泥与煤炭的价差扩大至200-300元/吨;2019-2020年,由于煤炭价格大幅下跌,而水泥价格总体保持平稳,水泥与煤炭价差缩小至100元/吨以下;2021年以后煤炭价格持续高位,而水泥价格涨幅远不及煤炭涨幅,2022-2023年水泥价格持续下跌,双方价差持续拉大,水泥行业进入高成本时代。2023年全国水泥价格自2018年以来首次跌破400元/吨,而动力煤价格则维持在历史高位,价格维持在800元/吨以上。近三年全国水泥市场平均价格和动力煤市场平均价格的价差达320~560元/吨,为价差最大的时期,水泥行业利润空间受到严重侵蚀。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23年全国水泥平均价格仍接近400元/吨,但价格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且由于成本大幅提升,价格水平已经不能达到行业获取合理利润率水平。

3. 水泥价格走势特征分析

根据近十年水泥市场价格变化分析,水泥价格波动具有如下特征:

1) “旺季上涨、淡季回落”是水泥价格走势最基本的季节性特征,但在市场整体较弱的情况下,季节性特征有所弱化。

2) 受上游原燃材料价格变动影响较大,如煤炭价格的涨跌直接影响着水泥的生产成本,从而造成水泥价格的涨跌;

3) 在产能严重过剩、产业集中度较低、主导企业的市场控制力较弱的情况下,市场易出现低价恶性竞争,水泥价格处于低位;

4) 有需求支撑是价格保持平稳波动的前提,需求大起大落都会对价格涨跌造成直接的影响;

5) 宏观调控政策直接影响水泥市场变化,从而导致价格的波动。如“环保应急管控、能耗双控、双碳”等政策导致企业临时性停限产,水泥供需两方面都受到影响,进而推动了价格大幅波动;

6) 错峰生产是调节当前市场供需动态平衡最有效的手段,凡是错峰生产执行较好的地区,水泥价格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小;反之,错峰生产执行较差的地区,低价恶性竞争较为严重。

7) 在需求大幅下降的背景下,错峰生产对供给端的调控效应减弱,供需动态平衡格局易被打破,恶性低价竞争频发。

(五) 全国水泥行业效益变化

1. 行业销售收入

2011年以来,全国水泥销售收入基本在8800亿元以上。其中,2013年和2014年销售收入约为9700-9800亿元,处于历史较高水平。2014年是全国水泥需求峰值期,2013年需求为历史次高,因此,这两年的销售收入的增长主要是由于需求拉动所致;2015年和2016年水泥市场平均价格跌至历史低位,但需求仍处于高位平台期,销售收入虽然出现下降,但仍保持在约8700-8900亿元左右;

2019-2021年是水泥行业销售收入最高的三年,其中2021年最高。2019年和2021年水泥行业销售收入均突破1万亿元, 2020年销售收入为接近1万亿元。这三年销售收入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的主要原因是:水泥市场总体保持平稳,需求和价格均处于高位,量价齐高。

2023年水泥市场量价齐跌,水泥行业销售收入出现大幅下降,为2011年以来唯一销售收入降至8000亿元以下的年份。

2. 行业利润总额

自2011年以来,水泥行业效益最好的时期是2018-2021年,利润总额约达1500亿元以上。其中,2019年和2020年利润总额均达1800亿元以上,分别创历史最高和次高。2011年是水泥行业利润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的年份,之后,2012-2016年连续5年行业利润总额不足800亿元。其中,2015年利润总额大幅下降至约330亿元,2016和2017年行业利润总额分别上升至500亿元和800亿元以上,2022年和2023年随着需求大幅下降,利润总额连续两年出现腰斩,2023年利润总额降至2011年以来最低,较最好时期减少1500亿元以上。

3. 行业销售利润率

自2011年到2023年,水泥行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约为10.7%。其中,有5年销售利润率高于13年的平均水平,有8年销售利润率不足10%。2011年行业盈利处于较高水平,销售利润率约达11%左右;2018-2021年是行业盈利相对较为稳定的时期,也是盈利水平最好的时期,行业销售利润率达约16%~18%,其中2019年和2020年销售利润率均在18%以上;2012-2014年和2022年销售利润率为7%~8%,2016年销售利润率不足6%;2015年和2023年是2011年以来行业盈利水平最低的两年,销售利润率分别不到4%和5%。

从近13年以来的水泥行业销售利润率变化来看,行业的盈利波动较大,最高销售利润率与最低销售利润率相差约15个百分点,最低销售利润率与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也相差7个百分点。近三年行业盈利水平持续大幅下滑,累计下降约14个百分点,行业盈利陷入低谷。

4. 分析评论

2011年、2018-2021年为行业盈利较好的时期,市场较为稳定,水泥价格处于高位,且需求出现大幅增长或处于高位平台期;2015年、2016年和2023年是行业盈利处于低谷期,盈利大幅下降主要是由于需求出现下滑,低价竞争激烈,量价齐跌,叠加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所致。

市场稳定是行业获取合理利润的前提,而保持市场稳定则需要有一定的需求支撑,或能够维持市场供需的动态平衡,一旦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水泥价格就会出现大幅波动,行业盈利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六) 区域水泥市场供需变化

1. 六大区域水泥市场变化

1.1 水泥产量

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水泥产量先后于2013年、2014年见顶。其中,华北地区水泥产量峰值出现在2013年,为2.59亿吨,随后几年一路下滑,直至2018年才有所恢复;产量低点是在2017年,为1.63亿吨,较峰值大幅回落了37%。2020-2021年华北地区水泥产量由于京津冀地区基建项目投放加码,拉动水泥需求增长,产量也随之恢复到2.1亿吨水平;但2022-2023年受房地产需求下滑影响,水泥产量再次跌到2亿吨以下水平,为1.89亿吨。

东北地区水泥产量目前处于全国末端,2023年产量为7791万吨。水泥产量峰值出现在2013年,为1.45亿吨,谷底是在2018年,为7200万吨,波峰与波谷相差7200万吨,产量减少了一半以上。从东北地区水泥产量走势中可以看出,自2014年开始呈现持续下行走势,仅在2020年和2021年有短暂的恢复性增长,达到9000万吨,但2022-2023年再次跌入谷底。

华东地区十年来水泥产量稳居全国首位,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前沿区域,水泥需求旺盛、产量占全国比重持续提升,2021年最高时占比达到39%,即便在低点2018年也达到33%,其区域产量走势被视为全国市场的“风向标”。统计数据显示,华东地区水泥产量峰值出现时间是我国最晚的区域,在2021年,产量高达8.1亿吨,较2018年阶段性低点7亿吨,高出了16%。2023年,华东地区水泥产量与全国各地区一致,也出现了明显的回落,跌破7亿吨大关。显而易见,华东地区产量的下行趋势并未结束,预计未来将会继续走低。

中南地区水泥产量规模仅次于华东地区,全国排名第二位。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南地区水泥产量为5.4亿吨,较2022年减少6000万吨。从历史数据看,中南地区水泥产量峰值呈现于2016年,产量为6.8亿吨,占全国比重28%,因区域内不同省份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粤桂琼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相近,水泥产量峰值于2020年出现,而河南、湖北等地峰值则是在2014年。

西南地区水泥产量处于全国中游水平,近十年来,年度水泥平均产量为4.2亿吨左右,产量最高点是在2020年,达到4.58亿吨,低点为3.1亿吨,差值为1.4亿吨。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2013-2020年间,西南地区水泥产量持续保持上升走势,直到2021年和2022年才出现显著回落,分别下滑了8%和16%。

西北地区在2014至2023年间,水泥产量平均值为1.9亿吨,其峰值是2014年2.2亿吨,低点是2018年的1.6亿吨,差值6000万吨。进入“十四五”,受益于西部地区基建项目拉动,水泥产量恢复到1.8亿吨水平,2022-2023年由于资金短缺,又跌回到1.7亿吨,西北地区发展高峰已过,后期大概率底部维持平稳。

总体来看,我国水泥产业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实现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阶梯式、周期性调整,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产量峰值于“十二五”期间体现;中南、西南和华东依次呈现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并支撑全国水泥产量在平台期长达10年。随着平台期结束,全国各区域水泥产量均进入下行周期。

1.2 产能利用率

因我国区域辽阔,南北地区经济差异显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也有所不同。

“十一五”、“十二五”初期,行业产能过剩更多呈现的是区域性、阶段性过剩为主,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东北、西北和京津冀地区,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不足50%;而华东、华南产能利用率却仍能保持在90%以上,区域之间差异显著。

进入“十三五”时期,各地区产能利用率虽有回升,但仍未逃脱行业产能过剩的宿命。“十四五”初期,不同地区行业产能利用率差距有所减少,分区域数据显示,2023年东北地区产能利用率44%,华北、西南和西北地区分别在48%、55%和56%;华东地区产能利用率仍居首位,为75%,中南地区为57%。南方地区产能利用率下滑幅度大,而北方地区相对稳定。早期的明显“南强北弱”格局有所打破,区域之间差异不断缩小,行业已经形成了长期性、全局性产能过剩。

1.3 水泥价格

近十年六大区域价格表现差异明显,在2014~2017年煤炭价格总体低位稳定的时期,区域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各区域水泥价位在250~400元之间波动,这一时期,西南和东北地区平均价格略高于其他地区。华北和西北均价最低。

2017~2021年随着煤炭价格快速上升和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市场供需关系缓和,六大区域价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但总体表现出“南强北弱”的格局,南部区域无论从价位还是涨幅表现强劲,尤其是华东和中南两个区域,年均价涨幅超过160-170元,价位更是突破500元。

2021~2023年受市场需求不足带来的激烈竞争,虽然煤炭价格依旧处于高位,但各区域水泥价格均开始下行,与前期不同,华东、中南、西南地区价格跌幅更大,无论价位还是跌幅都差于北部地区。华北反而表现更优,2023年华北水泥均价以453位居六大区最高。

2. 重点区域水泥市场变化

1.1 长三角水泥市场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包括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等四个省市。长三角地区一直是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的“晴雨表”,人口净流入区域,水泥消费量始终处于较好水平,多年来在供需关系也是相对其他区域较为优质的区域,是通过错峰停窑,行业高盈利的典型区域,但自2022年开始,出现明显回落态势。供需矛盾显现,原有错峰力度难以扭转市场形势,价格持续走低,效益下滑严重。

● 产能总量总体平稳,产能利用率最高的区域

长三角对新增产能总体控制较好,近5年的产能维持在2.5亿吨总量,新点火的生产线均是产能置换升级项目,在2021年前消费平台期,长三角的熟料产能利用率可维持在90%以上的高水平,2023年已经回落至85%左右。但依旧是我国区域产能利用率相对最高的区域。

● 需求下降,市场竞争激烈

2022-2023年由于下游市场需求下降,以及龙头企业经营策略转变,企业在维护市场价格上的“竞合”关系被打破,水泥价格不断下跌,直至跌到成本线或以下,行业再次陷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 错峰生产效用不断递减

目前长三角各省市均有错峰生产安排,但随着时间推移,很多地区已经演变为被动错峰,即使是主动错峰,由于错峰的时长与需求下滑幅度不匹配,或者执行情况不佳,而又因无监督、无惩戒,导致错峰生产效用不断递减,甚至失效。

● 教训和启示

目前,长三角从需求总量看依旧是我国最大的消费市场,85%左右的产能利用率水平依旧是全国相对最好的区域之一,短期看,只要错峰生产时长和执行到位,企业份额保持相对平衡下,实现效益回升依旧很有希望。

1.2 两广水泥市场

广东和广西市场是仅次于长三角的我国第二大水泥消费市场,全年消费量占到全国的12%。两广在2020年之前是我国水泥效益最好的区域之一,效益长期保持较好水平。近几年随着广西新增产能的大量释放,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广西产能利用率逐年走低,产能利用率从2020年的81%下滑至2023年的51%,成为我国产能最为过剩的区域之一,广西水泥价格出现“瀑布式”下跌,2023年广西水泥行业陷入全行业亏损,广西价格崩盘带动广东整体价格的下滑,2023年广东水泥行业也陷入“微利”行情。

● 两广市场 “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

一是新增产能集中释放。从2020年开始,广西通过跨省置换的方式,招商引资大量水泥投资项目进入广西市场,据统计,2020-2023年,四年间总计新点火水泥熟料生产线17条,熟料设计产能2700万吨,占现有产能四分之一,2023年熟料总产能超过1亿吨。

二是产能集中度不升反降。由于新增产能的经营主体分散,多为新进入者,使得广西产能集中度不升反降。前5家集中度从2019年77%下滑至57%,下降20个百分点。

● 教训和启示:

新增产能是行业稳增长的首要威胁,无论是跨省置换还是变相改造升级的扩大产能,都是必须严令禁止的。同时区域集中度应该不断提升才能促使行业包括错峰在内的自律实现产需动态平衡,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

1.3 新疆水泥市场

近两年,受宏观经济环境趋势、需求疲弱,市场供需关系恶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绝大多数地区水泥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水泥企业盈利持续大幅下降,行业整体形势严峻。然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疆地区的水泥企业盈利状况却表现出一定的韧性和稳定性。

新疆水泥行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不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多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以下是对新疆水泥行业发展成功的原因分析,以及其他地区可以借鉴的地方。

● 取得不俗业绩原因分析:

一是新疆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水泥行业发展的政策。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对错峰生产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以及电石渣水泥企业错峰置换政策,为水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23年喀什红旗水泥公司违反错峰生产规定,相关部门及时制止,进行通报批评并予以处罚,三年内不得申报环保部门的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项目。从近些年跟踪情况显示,新疆地区水泥企业错峰生产贯彻落实情况明显优于其他地区。可见,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对于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二是疆内各区域水泥企业集中度较高。三是水泥市场需求经历过探底后有恢复性提升。四是拥有天然的区域屏障。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地域辽阔、戈壁广布,水泥市场相对封闭,不仅与外部水泥市场很难进行相互流动,而且疆内各州之间水泥流动性也较低,因此,使得新疆水泥市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 新疆成功经验:

一是加强寻求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各地水泥企业可寻求政府部门加强错峰生产的监管力度,确保供给端收缩做到位,企业才能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基础。山西、内蒙近两年错峰生产改观明显,与地方政府支持离不开。

二是提升区域集中度水平。较高的集中度更有利于市场供需关系的调节,集中度提升可以促使行业自律实现产需动态平衡,解决行业发展的堵点及难点。

1.4 贵州水泥市场

 需求波动巨大,产能过剩严重

2011年开始,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贵州省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贵州省启动实施《贵州省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实施方案(2017-2019年)》,大抓以农村“组组通”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工程项目拉动下,水泥需求保持较快增长,2017年贵州水泥产量达到1.1亿吨历史最高峰,比2011年翻一翻还要多。但自2019年开始,贵州省基建投资快速下降,扶贫攻坚项目全面收关,市场水泥需求出现快速下滑。2023年全省水泥产销量已经回落至5883万吨,比高峰时期的2017年下滑接近一半。熟料产能利用率也从高峰时期的81%下滑至去年的39%,成为我国产能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 集中度逐步走低

自2012年以来,中国建材集团对西南水泥进行大规模收购整合后,贵州省水泥行业产业集中度得到大幅提升。国办发34号文件对于产能过剩的水泥产业提出了提高集中度的目标,但是由于新增产能过多,贵州省的水泥产业集中度不仅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出现了下降。前五家企业集中度从2016年的72%下降到2023年的57.7%。

● 效益价格长期低迷

自需求开始下滑,贵州水泥市场价格就开始走低,成为全国价格竞争最惨烈的区域,2020年曾出现暴跌至180元/吨的历史最低值。常年水泥市场价格在200-300元之间低位波动。2022-2023年贵州周边省份价格大幅回落,产品出省难度大,内销不足,外销受阻,供需矛盾持续加大,省内各水泥企业常态维持满库状态,长期被迫库满停窑。与此同时,原材料煤炭价格大幅上涨,在水泥量价齐跌、成本高涨的双向挤压背景下,行业产值大幅下滑,水泥企业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极小部分企业略微盈利也是因非主营收入充补。

● 去产能进度缓慢

作为全国产能最为过剩的区域之一,贵州过剩水泥产能出清进展缓慢,截至目前,贵州省已建成水泥熟料生产企业78户,水泥熟料生产线87条,设计熟料产能9300万吨,折合水泥产能1.2亿吨,与2020年相比基本没变化。

● 贵州水泥经验和教训:

贵州从一个水泥自产自销的省份,由于水泥产能快速增长,在省内需求断崖式下降后,过剩水泥快速流向省外,但随着周边市场需求和价格双下的情况下,已经无法疏解,导致省内产能利用率快速下滑,这种依托外销的解决自身过剩的方式事实证明不可行。贵州经历了近4年多市场低迷和效益低下的周期,通过市场化达到过剩产能出清的难度很大,兼并重组也是没有任何进展。

(七) 水泥市场运行总结

☆ 当前行业面临的形势

1、水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水泥市场需求经历了从建国初期的艰难起步到至稳步发展,再到高速增长至进入高位平台期,目前已进入需求下行期。房地产调整尚未结束,对水泥需求的拖累仍在持续,而地方政府面临的债务风险也对基建项目建设带来负面影响,未来需求仍将面临下降趋势。

2、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持续十多年,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目前产能过剩已遍及全国各个地区,“南强北弱”的格局有所打破,区域之间差异不断缩小,行业已经形成了长期性、全局性产能过剩,且伴随下行趋势形成,产能过剩更加严重。

3、随着需求大幅下滑,水泥市场动态平衡的格局被打破,以往通过常规错峰生产对水泥供给端的调控效应在减弱,企业对市场份额的担忧加剧了市场的恶性竞争,盈利更加艰难。

4、水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升,行业已进入高成本时代,而随着需求萎缩和价格大幅下降,行业的成本转嫁能力在转弱。

5、环保约束力不断增强,“双碳”政策、能耗双控、排放双控、环保、安全等都将对行业的发展带来影响,当前水泥行业机遇和挑战并存。

☆ 行业发展经验

1、坚持常态化错峰生产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化解产能过剩、确保行业效益的最有效的手段。凡是错峰生产执行较好的地区,水泥价格波动幅度相对较小;错峰生产执行不好的地区,水泥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行业效益也较差。

2、政府支持、政策引导、行业协会和大企业共同推动,才能确保错峰生产执行到位,从而维持市场供需动态平衡,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同时,推进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3、产能置换政策对推动水泥行业技术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该政策制定的目的是作为行业淘汰落后和化解产能过剩的调控手段,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置换标准过松,核定产能依据不科学,置换的实际产能严重高于标称产能,大量僵尸产能激活,导致实际产能大量增加和部分省份产能严重过剩,背离了政策制定的初衷。

4、市场稳定是行业获取合理利润的前提,而保持市场稳定则需要维持市场供需的动态平衡,需要加强市场整合,提高区域市场的集中度,增强主导企业的市场话语权,加强行业自律,解决行业发展的堵点及难点。

5、加强区域协调、减少跨区域无序竞争是维护市场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实现行业整体效益稳定的前提条件。

☆ 教训和启示

1、在市场环境较好的情况下,未有效控制产能增长,盲目投资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大量新增产能释放,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特别是一些地区实施跨省置换,不仅造成了本地区的市场环境恶化,也对周边其他省份的市场造成冲击,使全行业的效益受到影响。

2、虽然产能置换政策实施多年,产能置换比例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存在落后产能、闲置无效产能指标用于置换,一些地区因产能置换比例增加,转而改为实施等量迁建,且新建线产能利用水平往往高于标称产能,导致市场实际有效产能总量增加,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扩大。

3、新增产能是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的首要威胁,无论是跨省置换还是变相改造升级的扩大产能项目建设,都必须严令禁止。

4、加强错峰生产的跨区域协调,保持区域的联动性是构建良好市场环境的关键,也是行业效益稳定的保障。

5、加强行业自律的同时,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引导,强化市场监管,建立惩罚机制,错峰生产措施才能落实到位,才能在有效减少大气污染排放的同时压缩供给,避免因市场供需失衡而导致低价恶性竞争,从而影响行业效益稳定。

6、行业和企业必须达成共识,水泥需求下行是必然趋势,也符合经济发展周期的波动规律。“以价换量”损害的不止是企业的利益,也损害了行业利益。维护市场稳定、维护行业利益是企业的共同职责,只有坚持“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孕育于行业利益之中”的指导思想,才能使行业健康平稳发展。

7、去产能是化解产能过剩最根本的手段,应加大政策和市场化去产能力度,加快推进去产能进程,依法依规淘汰能耗、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促进优胜劣汰。

二、水泥市场趋势展望

(一) 近期预测(2024-2025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预计2024年中国经济总体仍将呈现稳定恢复向好态势,但也会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特别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下行、地方债务风险等仍将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

对于水泥行业来说,2024年仍将面临困难和挑战。需求方面,中央财政在去年4季度增发万亿国债,重点用于灾后恢复重建和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有望在今年推动形成实物工作量,有利于拉动水泥需求。但是,为了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近期国务院《重点省份分类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提出,对12个省份(天津、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和宁夏)暂缓基建项目;《关于进一步做好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通知》(14号文),允许19省份自主选报债务负担重的地区进行化债。这将对基建端水泥需求带来负面影响。随着房地产优化调整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政策效应将持续显现,房地产市场形势趋于改善,地产端水泥需求的降幅有望进一步收窄,并逐步企稳。

预计2024年全国水泥需求下降3%~5%,产量降至20亿吨以下。2024年预计仍有新点火熟料产能1600多万吨/年,供需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水泥市场价格已跌至底部,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将以震荡调整为主,水泥成本仍处于高位,行业效益大幅改善仍不容乐观。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最后一年,经济总体恢复向好态势不变,“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有望加速完成,基础设施项目仍将对水泥需求提供有力支撑,房地产市场有望继续呈现出边际改善,乐观估计水泥需求或将有所企稳或小幅反弹,预计水泥需求19.5亿吨左右。不排除受化解地方债务影响,基建项目投资可能不及预期,水泥需求或将持续下降至19亿吨左右。

(二) 中期预测(2026-2030年)

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需求不足、地方债务风险等多重因素影响,“十五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预计降至5%以下。“十五五”是实现中央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但依然会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长,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和民生保障等补短板空间仍然较大,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房地产市场经过前期多年的深度调整,有望逐步企稳,这些仍将为拉动水泥需求提供一定支撑。

结合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与水泥消费的相关关系分析,我国万元gdp水泥消费量和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水泥消费量总体均呈持续下降的趋势。2001年全国万元gdp水泥消费量为0.6吨,至2011年降至0.43吨,下降了0.17吨,至2023年全国万元gdp水泥消费量为0.16吨,较2011年下降了0.27吨;2001年全国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水泥消费量为2.21吨,至2011年降至0.97吨,下降了1.24吨,至2023年全国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水泥消费量为0.4吨,较2011年下降了0.84吨。预计2026-2030年,万元gdp水泥消费量降至0.1~0.12吨,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水泥消费量降至0.30~0.36吨。

从水泥消费量来看,我国人均水泥消费量由2001年的0.52吨持续上升至2014年的最高1.8吨,此后呈现波动下降,至2023年人均水泥消费量降至1.44吨,较最高点下降了0.36吨。水泥行业的高位平台期已经结束,开始步入下行期,人均水泥消费量也将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预计2026-2030年全国人均水泥消费量约为1.2~1.3吨。

结合gdp、固定资产投资与水泥消费量的弹性关系计算,并综合人均水泥消费量的变化规律,预计至2030年全国水泥年需求量为15~18亿吨。

三、当前水泥行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水泥行业面临的问题

1、水泥需求持续下降,产能过剩矛盾加剧,效益低下

从水泥的需求结构分析,随着我国房地产大开发时代落幕,进入存量房主导时代,同时高负债导致部分区域基建也将减缓,导致当前水泥需求总体将呈现阶梯式下行周期,水泥需求不足将是常态,供给侧如不能适时匹配需求侧变化,过剩矛盾将持续加剧,同时通过产能置换的新点火项目对现有市场冲击大,通过市场消化再平衡极其困难,导致行业无差别的无序竞争和价格战的形成,行业生态恶化,使得行业效益低下。

2、错峰生产等限产措施边际效益减弱

在需求平台期,包括错峰生产在内的限产措施,使得市场供需矛盾得得到动态平衡,但随着需求持续下行,尤其是南部水泥市场需求总体快速下滑的情况下,原有的错峰生产力度措施边际效益大幅减弱。同时,地方政府制定和企业在错峰执行力度上存在差异,使得区域间竞争环境逐步恶化,造成低价无序竞争局面。水泥市场以竞相降价为竞争手段,严重削弱行业整体效益。

3、去产能艰难,且缺乏有序引导

截止2023年底我国水泥熟料设计产能18.3亿吨,实际产能超过21亿吨,产能总量处于历史高位。随着需求不断走低,产能过剩形势不断加剧,去产能任务迫在眉睫,而又困难重重,目前为止去产能工作进展极为缓慢,同时企业退出转型渠道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方式。

4、成本持续高企

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双碳政策等影响,能源价格逐年走高,能源成本在水泥生产成本的占比不断攀升,水泥成本不断高企,严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同时,包括“超低排放”等在内的能耗、安全、环保、碳减排要求不断提高,也导致水泥企业不断加大技改投入,致使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将对水泥行业效益稳增长提出挑战,在需求大幅趋弱的环境下,水泥企业能否顺利向下游传递成本提出考验。

5、行业集中度偏低

低集中度行业企业,是无法适用未来需求减量发展的环境,相反较高的集中度更有利于市场供需关系的调节,集中度提升可以促使行业自律实现产需动态平衡,解决行业发展的堵点及难点。

(二) 水泥行业发展对策建议

1、提振行业信心,加强行业生态建设,全力以赴稳增长。强化协会的组织协调和发挥大企业的引领作用,加强行业生态建设,强化行业自律,反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平稳。全面深化企业市场化改革,苦练内功,降本增效,促进行业稳增长。发挥媒体的正面宣传引导和监督作用,营造健康的舆论氛围。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去产能和提高行业集中度,总结、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制定实施深化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

2.1 坚持和完善水泥常态化错峰生产。

“十三五”以来,水泥行业在保障市场水泥产品供给的前提下,通过错峰生产,从供给端有效调控市场供需关系,有效化解熟料产能严重过剩矛盾,间接控制新增水泥产能,同时减少污染排放,有利于行业高质量发展。在市场需求快速下滑的情况下,更需要坚持常态化错峰生产政策,结合“双碳”、环保绩效水平、能效水平和工艺装备水平等,加强执行、监督和奖惩机制。明确主管部门职责,发挥协会协调作用。建立错峰生产奖惩机制,对未执行错峰生产的企业,在绿色工厂申报、设立能效强度要求、能耗指标分配、相关表彰等方面设立一票否决制。

2.2 完善产能置换政策、能耗双控和污染物排放双控政策,严禁技改扩能、置换扩能、更新扩能。

建议对现有的水泥产能置换政策进行及时修改。结合能耗双控、碳双控要求,进一步提高置换标准,加强对生产线规模大小的严格监管。禁止用产能作价的方式跨省产能置换,仅保留同一企业集团在同一省份内的产能置换项目,且新线建设必须执行能效、环保的a级标准。企业对主机装备技改项目仅适用于重大技术成果应用。

2.3 尽快推进水泥进入碳市场,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从长期看,要从去产量到去产能转变。由于技术进步,利用能耗和超低排放推动过剩产能退出效果不明显。要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并推进水泥进入碳市场。一是有助于控制水泥产量推动结构调整,加强与常态化错峰生产联动形成政策合力,引导能耗高、排放大的产能有序退出。二是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污降碳技术改造,践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三是有助于企业间技术、环保水平差距市场化地转化为经济效益。

2.4 加快推进去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

充分运用政策和市场化手段,加大淘汰落后和去产能力度。鼓励多种形式的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提高全国及区域产业集中度。鼓励有条件的区域,探索设立区域市场整合基金,加大市场化淘汰落后产能和低效资产、联合重组和市场整合力度。

3、推进技术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加快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转型。加快企业市场布局优化、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优化、组织结构优化;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的改造升级,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开展绿色低碳交流合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海外并购、投资建厂等方式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影响力。

声明:本报告为cca数字水泥网欧洲杯外围买球网的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数字水泥网欧洲杯外围买球网的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欧洲杯外围买球网的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欧洲杯外围买球网的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欧洲杯外围买球网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地图